列印


↑Laowa 10-18mm F4.5-5.6 FE Zoom 真是誇張的極致小巧全幅極廣變焦鏡呢!

 

喜歡拍攝風景、建築的朋友,相信或多或少都會對超廣角鏡頭有所憧憬,筆者過去用過的超廣角鏡頭極多,基本想每一家系統的超廣都有用過,但像老蛙這顆這麼變態的超廣角變焦鏡頭倒真的是目前的世界唯一。在此之前,世界最廣的變焦鏡頭應該就是 Canon EF 11-24mm F4L,過去用 Canon 系統時也是愛用鏡之一,但那價錢、體積、重量 (1.18kg) 實在是... 嗯.... 及後跳到 Sony 家之後,當前最廣的變焦鏡頭是 Sony FE 12-24mm F4 G,是比Canon 那顆輕巧很多,但體積仍舊是有點月半,後來也被筆者清掉了... 所以在去年 (2018) 有資料流出老蛙的這顆極小巧又廣的變焦鏡頭時筆者就甚為期待,後來出了後就馬上入手... (題外話,淘寶老蛙的價錢遠比美國賣價低)

正文開始之前,先和大家分享全幅10mm的視角是有多麼的誇張,以下用「新店之眼」的 10mm, 12mm, 24mm 的實拍來做範例。

 


↑ISO 200, F11, 30s @ 10mm (Sony A7R2) (RAW 在 ACR 轉出,有調整亮暗部)

這麼「小」的新店之眼,應該不常見? 10mm 130度的視野威力誇張,十分暴力的廣

 


↑ISO 400, F11, 30s @ 12mm (Sony A7R2) (RAW 在 ACR 轉出,有調整亮暗部)

12mm其實也蠻廣的了,不過如果你再往上看 10mm 的,也是有段明顯的距離

 


↑ISO 200, F11, 30s @ 24mm (Sony A7R2) (RAW 在 ACR 轉出,有調整亮暗部)

作為對比,這是一般 24mm 視角的實拍,但... 這完全不能比吧....

 

和 Sony FE 12-24mm F4 G 規格上做一些比較

  Laowa 10-18mm F4.5-5.6 FE Zoom Sony FE 12-24mm F4 G
焦距 10-18mm 12-24mm
視角 130° - 102° 122° - 84°
光圈範圍 F4.5 (5.6) - 22 F4-22
鏡片結構

10群14枚

13群17枚
光圈葉片 5片 圓形7片
最近對焦距離及放大倍率 15cm (~0.18x) 28cm (~0.14x)
對焦 手動對焦 自動對焦
鏡頭手震補償
濾鏡口徑 37mm (後置)
天候能力
體積重量 7 x 9.1cm 496g 8.7 x 11.7cm 565g
建議售價 US$ 849 US$ 1,698

 

另外想提一下這「世界最廣」的定義,筆者是指世界最廣全幅變焦鏡,不然 10mm 全幅的廣度早已被福倫達去年做出來,今年也有三洋的加入,但由 10mm 起跳的全幅變焦鏡頭,也僅有這一隻呢...

 

外觀

剛拿到的第一個驚訝是... 怎麼這麼小一隻,這明明是全幅 10-18mm 的鏡頭,但看上去就像 APS-C 那些 10-18mm 的大小。不過拿在手上後的另一個驚是... 怎麼那麼沈... 和外觀有種"不符"的違和感 XD。會沈的主因大概是鏡身用全金屬的材質,質感十分不錯,而且造工令人感覺十分良好、紮實。

另外,這顆鏡頭至目前為止還是一顆 Sony E 接環專用的鏡頭,所以想要體驗他的威力,你得有一台Sony E 接環的相機,當然全幅尤佳,但筆者拿來用在 APS-C 的 Sony A6500 上也有很不錯的體驗,畢竟在 APS-C 上仍有等同 15mm 超廣角的焦段,同時也把比較不佳的邊緣畫質「裁掉」呢...

 


↑全金屬鏡身,連鏡頭蓋也是金屬的,不過有朋友用了一陣子後似乎鏡頭蓋會有點鬆,筆者的截至目前為止正常就是

 

 

以這樣的體積要有三個「環」(光圈、變焦、對焦),難免在環的寬度上要有點妥協。光圈環的大小很正常,手感也良好,值得一提是在光圈環上方有按鈕切換有無「段感」,對於有錄影需求的朋友會很方便。對焦環的大小也很適中,轉動時的阻尼感略重,但仍十分滑順,操控感較好。不過變焦環感覺就有點略小一圈,一開始有點不習慣,久了也還可。

 

↑可以切換有點「段感」的按鈕

 

以這樣廣度的鏡頭,因為鏡頭前沿大都很凸而無法安裝濾鏡,這顆也不例外,不過在鏡頭尾端是可以安裝 37mm 的濾鏡,隨鏡而來是一塊 UV 濾鏡,當然如果有需要也可以換上減光鏡,CPL就別鬧了,裝在那邊你是要怎麼調整...

 


↑鏡頭接環一樣是金屬的材質,最尾端可以安裝 37mm 濾鏡

 


↑隨鏡而來的 37mm UV 濾鏡

 

 

這樣的大小及重量,裝在 A7 系上的平衡感還不錯,不會有頭重腳輕的感覺,比起之前的 Sony FE 12-24mm F4 G 好多了,也相對的好帶出門一點,更別提 Sony 那支貴了大約一倍。


↑平衡感還不錯

 

體積和攜帶性是本鏡頭另一大賣點,以旅遊/風景取向的筆者對此點十分重視,筆者出門一定不會只有一機一鏡,動不動就2-3機+2-3鏡,所以體積重量能有一定程度縮小會大有幫助,在文章一開始有提到筆者在早時有用過 Sony自家的 FE 12-24mm F4 G 的鏡頭。

 


↑鏡頭大小的直接比較筆者就用網路上官方的照片做比較了,因為 12-24 G 已經出掉多時,兩者的大小實在差太多


↑Sony FE 12-24mm F4 G 裝在 A7系上很大一顆很威武,但就胖胖的不大好帶

 


↑這顆和 Tamron 28-75mm F2.8 一起帶出門較沒負擔

 

使用操作上的一些不便/麻煩,邊緣失光問題

用了這隻鏡頭幾個月,是有一些不大方便的地方,像是超廣的通病,就是無法在前緣上保護鏡或其他濾鏡。無電子接點也代表無 EXIF 資訊,也當然沒有自動對焦,但筆者並不介意手動對焦,超廣角的手動對焦是很簡單的,詳情請見下段的分享。無電子接點比較麻煩會是防手震補償在不同焦段如果要最佳效果都只能自己去選單設定一次,同時不是恆定光圈在裝遠端同一個刻度 (原 F4.5) 似乎會變成 F5.6 ? 這點筆者有點搞不清楚,希望未來老蛙至於像福倫達一樣有電子接點傳輸EXIF資訊,沒有自動對焦筆者一點都介意...

還有小型鏡頭,尤其小型又超廣的鏡頭,在邊緣失光通常都很明顯,就像過去筆者用過的福倫達 15mm F4.5 FE,那隻一樣有可察覺的邊緣失光,縮光圈略有改善,但不算多。這樣的情況在這隻老蛙上同樣可見,而且還在最廣角端更明顯一點,有無縮光圈的失光情況相近... 另外用本鏡頭拍攝有時會有曝光不足的感覺,習慣上筆者會 +0.7EV ~ +1.3EV較為適中。

這樣的失光如果拍攝RAW檔案後期在轉檔時其實多少可以做一點補償,筆者認為尚可接受。

 

↑ISO 400, F8 (或F11), 1/25s @ 10mm (Sony A7R2)

 

手動對焦很麻煩?

按照景深公式的計算,說實在的以超廣角鏡頭先天景深深的特性來說,手動對焦除非是近物,不然大部分時間可以不用煩惱,就日常實際使用下,筆者大部分時間會把對焦刻度調至 1M 左右,在光圈 F8 - F11 時,10mm的焦段下大約在 30cm ~ 無限遠均會在有效景深範圍內,所以你看,這樣還需要對焦嗎? 如果是18mm F11,對焦刻度在1M時,大約 72cm ~ 無限遠的距離都會落在有效景深範圍,基本上不是需要太近拍距離的情況下其實都不需要考慮對焦的問題。

唯不同焦段的防手震補償不同需要注意,設定差距太大時的錯誤補償還不如不要設定,如果是偷懶的情況,筆者多半會把機身的防手震補償設定在 12~13mm左右,這樣在超廣角或18mm時的補償效果都大致落在可用的範圍。如果確定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用 10mm 超廣角 (或某一焦段) 拍攝或錄影,那大可直接設定在 10mm (或你在用的焦段) 有最佳的補償能力。

 

實際成像能力?

實戰上筆者採用開放源始碼的 MTF Mapper 做為主要評量工具,再抓取中央、邊緣及極邊緣的結果分別做平均後再換算回常見的MTF50 LW/PH分數得出如下的測試結果。 作為對比,筆者也把以前做過記錄的 Sony FE 12-24mm F4 G 一拼列出給大家參考。


↑畫質和 Sony FE 12-24mm F4 G 是沒得比,但也不是差,尤其考慮到體積、重量、價錢

 

純以畫質論,放在 Sony FE 12-24mm F4 G 旁邊會一面倒的輸筆者覺得不意外,尤其你考慮兩者的價差、體積等因素。但也不是說老蛙這隻差到不能,中央至不要太邊緣的地方成像的解析力其實算是還不錯,邊緣雖然不算很理想,但整體考慮下其實是落在可用的程度,而且表現和筆者寫過的福倫達 15mm F4.5 FE不會差太多,當然如果你是解析力先決的朋友,顯然這隻不會是你的菜。

 

畸變?

說到變形在超廣角鏡頭拍攝時透視變形有時是難免,但這是正常物理現象,和鏡頭無關。雖然這隻不像另外打著 Zero-D 那種零畸變的強,但拍起來其實也幾乎沒有太明顯的畸變 (僅10mm, 18mm 略有一點點變形),官方也有 Lightroom / ACR 的校正檔供下載使用,不過很多時情況不算嚴重,筆者在轉檔時有時也忘了套用。


↑ISO 500, F8, 1/20s @10mm (Sony A7R2)

 


↑ISO 800, F5.6, 1/4s @10mm (Sony A7R2)

 

抗耀光 / 鬼影

老蛙鏡頭幾乎每次都會被說抗耀光差之類,這隻也不例外,不過似乎無之前玩過的另一支 Laowa 7.5mm F2 M43 的泛光嚴重,或者說是另外的形式吧。這支在強光/側光下是有可能有耀光 / 鬼影產生,以下那些範例筆者都是故意把角度調得最明顯的位置供各位參考。說真的實拍時因為你在 Live View 時已經可以看到,很多時稍微調整角度都可以大幅度的避免,所以這情況筆者也不覺得有太大的問題。

 


↑ISO 100, F11, 1/50s @ 10mm (Sony A7R2)

 


↑ISO 100, F11, 1/80s @10mm (Sony A7R2)

 

漂亮的星芒

這隻鏡頭的光圈葉片是5片,星芒就是10線的星芒,而且實拍時是非常漂亮的10線乾淨星芒,光圈收至 F5.6 其實已經可見,F8~F16的形狀都十分漂亮,筆者頗為喜歡。

 


↑ISO 200, F11, 1/80s @ 10mm (Sony A6500)

 


↑ISO 400, F11, 10s @ 10mm (Sony A7R2)

 

小結

Laowa 10-18mm F4.5-5.6 Zoom 是老蛙近期頗為不錯的鏡頭,可以說是一支指標性的作品,最大的賣點還是在於在這麼廣角的變焦焦段下仍能有這麼小巧的設計,雖然畫質不算很傑出,但仍舊有著十分的可用性。筆者用到現在唯一最希望是以後老蛙的鏡頭至於有電子接點可以傳輸 EXIF 資料,沒有自動對焦倒不打緊,多了EXIF資料在實用上方便很多,包括相機也可以自動設置防手震的補償等。抗耀光仍有很大需要的進步空間,現階段拍攝時稍微多注意一點,有時也可以避免不少耀光/鬼影的產生。

目前Sony系統原生 E 接環的超廣角目前只有 Sony FE 12-24mm F4 G,福倫達超廣三兄弟 (10mm F5.6 E, 12mm F5.6 E, 15mm F4.5 E) 以及本篇文章的 Laowa 10-18mm F4.5-5.6 FE Zoom,這三支鏡頭可以說各有長處,當然正常來說不可能都備著三支,看需要就帶那支出門這樣吧?

 

以畫質優先的朋友...

那沒什麼好說了,Sony FE 12-24mm F4G 是你目前超廣角焦段唯一的選擇,而且加上方便的自動對焦及更好的抗耀光性能實用上是會更便利,唯一就是貴了點及胖了點以及稍微沒那麼廣,差了8度的視野夠不夠用?看場合吧,很多時也夠用是真的。

 

想要更小巧鏡頭的朋友...

如果你仍嫌這支老蛙還是略大了點,那福倫達 10mm F5.6 E  或者他的兄弟們 (12mm F5.6 E, 15mm F4.5 E) 可以看一下筆者只有用過 15mm F4.5 E,跟據其他網站的評測,這三兄弟中以畫質最佳以 15mm F4.5 E為冠,12mm和10mm差不多,體積上 15mm 最小巧而且可以裝濾鏡,最大的缺點就是不夠「廣」而已。12mm體積略大,而10mm體積再略大一點點,成像畫質會和老蛙這隻相去不遠,好處是輕了一百多克及更小巧的鏡身,就看個人覺得值不值得而吧。

 

更多實拍

本篇大部分實拍為JPEG直出,如果是RAW轉出的圖片另有標註,大部分圖片點擊可連結原圖,原圖僅在右下角加上浮水印,未有任何其他修改,點擊圖片可以下載原圖,未經同意請勿隨意轉載,謝謝。


↑ISO 400, F8, 1/30s @ 10mm (Sony A7R2)

RAW轉出,ACR微調明暗部

 


↑ISO 320, F8, 1/5s @10mm (Sony A6500)

 


↑ISO 400, F11, 1/160s @10mm (Sony A6500)

 


↑ISO 1600, F5.6, 1/10s @10mm (Sony A7R2)

 


↑ISO 400, F8, 1/13s @10mm (Sony A7R2)

 


↑ISO 200, F11, 1/50s @10mm (Sony A7R2)

 


↑ISO 200, F11, 1/50s @10mm (Sony A7R2)

 


↑ISO 400, F11, 8s @ 12mm (Sony A7R2)

 


↑ISO 200, F8, 1/40s @10mm (Sony A7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