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筆者為大家介紹了縮時攝影的一些基礎,現在開始進入拍攝流程及相關考量點的部分。

 

基本縮時攝影拍攝流程

▲整體來說,筆者在考慮縮時攝影的相關流程大約可以解拆成如上的步驟,接下來將為各位一步步的解析...

拍攝流程一:收集資料

一個好的縮時攝影拍攝計劃和一般的攝影一樣是從收集資料開始,不過除了注意那些地方可以構圖之外,其他的重點在於要了解現場可能有那些會「動」的題材,對於縮時攝影而言,如果畫面中「動」的元素不夠多、不夠精彩,觀看者就會覺得無聊甚至關掉不看。

 

筆者一開始大概會從Google、目標地點相關論壇、Google街景或地球等工具著手,模擬現場可能的角度及大約可用的元素,在心中先有一個大約的概念。

▲以筆者前陣子拍攝的 L.A. "Urban Light" 為例,在還沒到此點之前,先在Google Map中找到相關位置、方向,然後由地圖實景、Google Earth等推算相關的方位,例如太陽的角度,附近的景物及大約可用的取景角度等,先在心中預估一下可能拍攝的情況

 

拍攝流程二:現場堪查

到達現場後,跟據先前的模擬再作觀察,尋找最好的構圖及趣味點,尋找大約可能可用的前景及適合縮時攝影的題材,例如:車、火車、船、人多的廣場、音樂會、球場、建築、流雲、潮汐、日出、日落、陰影、植物成長、星空、銀河等等可能是適用的主題,真的要動手拍攝之前再想一下,為什麼觀眾要花十數秒看這一段縮時?

{youtube}-KEOqCPgzvI{/youtube}

▲這一段在台東熱氣球節時拍攝,從一開始的準備拍攝到最後熱氣球開始昇降的過程也蠻有趣味性的呢

 

拍攝流程三:決定拍攝間隔

如果不想煩,當然可以考慮大小通吃如2-3秒的間隔,不過這樣胡來的後果可能是增加自己後製轉檔的麻煩,又或者拍攝中途提早把你的記憶卡填滿…我們應該要針對現場會動的主體大約的移動速度做一點估算,筆者整理常用的主題與間隔如下供參考。

1-2秒

  • 移動中的人群
  • 移動中的交通
  • 快速的雲流

{youtube}F1Wx99dk3cI{/youtube}

3-5秒

  • 慢速移動的人群
  • 慢速移動的雲朶
  • 日落/日出

{youtube}yIf-veJ29O0{/youtube}

15-30秒

  • 太陽陰影的變化
  • 星空

{youtube}pEWU4EuJiEs{/youtube}

1-2分鐘

  • 植物的成長/移動
  • 花朶張開

{youtube}2i4jUaysedE{/youtube}

 

拍攝流程四:決定快門速度

這個和「速度」有關的問題,我們先了解一個重大概念─「180度快門法則」,這其實是在拍攝影片時一個經典的法則,簡單的說如果你想你的影片看起來是流暢的,快門速度最好設定至撥放速率的一半,例如一般電影常見的每秒24格(24fps),即1格是1/24s時,快門速度就要接近1/48s(即是大約就是1/50s左右),如果快門速度低於此值太多,可能在觀賞時就會有殘影的感覺,但如果快門速度高於此值太多時就會影響到連續感而有假性暫停的感覺。

那麼套用在縮時攝影上,因為每格中總會有些會動的元素(例如人流、車流、水流等等),要令這些會動的物體看起來自然,同樣可以套用180度快門法則,例如以間隔5秒拍攝時,亦即1格的速度是5秒,那快門速度就建議接近2.5s;間隔10秒,則快門速度就接近5秒;這樣的速度在弱光或晚上不能達成,但大白天時可能使用了最低感光度,最小的光圈仍無法達成此需求,那麼就需要使用減光鏡作輔助(可以考慮直接使用可調式減光鏡,最為便利),這樣拍攝出來的單格照片會為會動的元素帶來一點點模糊感,從而增加縮時影片的流暢性。

 

{youtube}u8RoV74BSLo{/youtube}

▲注意前後的拍攝間隔均為5秒,但快門速度不同,看起來的流暢度就有明顯差異

 

拍攝流程五:拍攝格數的計算

縮時攝影原本屬於電影手法的一種,所以在拍攝或者後期的處理,都會有像弄電影般的感覺。在上兩節中我們決定了間隔及快門速度,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需要拍多久的問題。不過問題應該回到以下兩點,就是你想有多長的縮時影片及用那種播放速率。

想像一下你是看作品的人,原則上同類素材的單段影片你應該不會想看超過30秒吧?但如果單段只有幾秒就閃過又好像不過癮,所以筆者通常在拍攝時會先大約決定這次需要生成縮時影片的長度,通常以10-20秒作為原則。而播放速率的問題和觀看時的流暢度有關係,建議至少15fps,即1秒有15個畫面作播放,再低於這個速率就可能有「格放」的感覺。如果要更順暢一點,也可以考慮採用24fps甚至更高的30fps(先不考慮電影中常用那些23.976或者29.97等)。

有了這些考慮後你在現場拍攝時才不會拍太少就停手,然後回家處理時發現只好用較低的速率想要獲得一段較長的影片,這樣是不順暢不好看的。

 

{youtube}v-mWcls0Ifk{/youtube}

▲12fps,註:與下影片長度是相同的

{youtube}KZ2hUqcYMvM{/youtube}

▲24fps,註:與上影片長度是相同的

 

影片長度 x 播放速率 x 間隔 = 需要在現場拍攝的時間

 

例如目前想要一段大約20秒的縮時影片,想用24fps作為播放速率,如果在現場決定單張間隔是5秒,套用公式後就可以得知在現場需要大約40分鐘的時間,目標照片張數就是 (20 x 24=480張)。

 

20 x 24 x 5 = 2400秒,即40分鐘

 

拍攝流程六:光圈先決(Av) 還是全手動(M) ?

拍攝縮時攝影上,並不是使用全手動就是很厲害的意思,要跟據現場光線變化作決定。如果是大白天、或者入夜後(9:00-16:00、20:00-03:00看日出/落時間而定)光線相對平穩,又或者是室內或者在樹林間陰影的拍攝,可以考慮採用全手動曝光可以獲得相對平穩的曝光;但如果主題是晨昏類的題材,可能就要考慮使用光圈先決模式。

如果是使用全手動模式,設定上較無難度,只要設定好單張需要的光圈、快門、感光度,曝光正常放著拍就好;但碰到晨昏類題材時,由於使用光圈先決模式,測光模式及位置也會是一關鍵,筆者多用權衡式測光

 

{youtube}ZUFrbsOqX3s{/youtube}

 ▲像這種光線有明顯變化的環境,使用光圈先決比較恰當,可以反映當時光線的變化

 

拍攝流程七:拍攝參數總整理

除了上述幾個主要步驟之外,一些其他細部參數,筆者整理如下:

參數 考慮
ISO 自動或單一數值
光圈 相對小一點或光圈全開
快門速度 180度快門 (180 degree shutter rule)
對焦模式 手動對焦,主體不會跑來跑去吧
白平衡 自動或手動
記錄模式 RAW / 最大解析度
測光模式 權衡式或多區域測光,目的是平衡整體光線變化
預覽模式 關閉,沒有必要在此時檢視照片
去雜訊 關閉,沒有再多一倍的時間可以浪費
拍攝模式 光圈先決/全手動
防手震 關閉,都上腳架了,當然沒必要了吧
水平線 有電子水平線務必打開作參考

 

拍攝流程八:確定好後,衝

上述的設定都設定好後,筆者建議先放著試拍幾張,避免發生一個小時過去了,才發現原來有沒對好焦的遺憾,所以在習慣上,筆者都是在設定好後,拍兩三張後先暫停,再瀏覽照片並放大檢查,沒問題就交給相機自己來了。

 

 

本主題由於筆者撰寫太細,所以一共會分為以下各章節與大家分享:

Timelapse與Hyperlapse (1) – 縮時攝影基礎篇

Timelapse與Hyperlapse (2) – 縮時攝影拍攝流程篇 (本篇)

Timelapse與Hyperlapse (3) – 縮時攝影常見問題篇 (最新更新!)

Timelapse與Hyperlapse (4) – Hyperlapse 基礎與拍攝流程篇 (待續...)

Timelapse與Hyperlapse (5) – 後製流程、常用軟體操作篇 (待續...)

{jcomment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