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mron 近期的新鏡都令人期待,預購的那一天筆者就已經訂了...
 
雖然說相機可以換鏡頭好是好,但有時像旅遊或不那麼重要的場合,要帶上好幾支鏡頭就相對麻煩,所以筆者從過去到現在,無論是以前的小DC,單眼或者無反等都對旅遊型鏡頭 (7倍光學變焦或以上) 有著特別的偏好。只是有一好沒兩好,普遍來說旅遊鏡頭最為人詬病當然是表現不佳的問題。論目前當代旅遊鏡的神作大概是 Olympus 12-100mm F4 Pro,但這是 M43系統的鏡頭,不是本篇討論的系統。過去 Sony 原生 E接環全幅的旅遊鏡僅有一支 Sony FE 24-240mm F3.5-6.3 OSS,但過去買回來實戰了短暫時間後,對於其整體表現有點失望而決定將其放生;終於 Tamon 這顆28-200mm F2.8-5.6 DI III RXD 的出現似乎會為 Sony 全幅旅遊鏡寫上新的一頁...

重點規格

  • 28-200mm 7.1倍光學變焦
  • 廣角端光圈達 F2.8,這是目前絕無僅有高倍旅遊鏡的大光圈設計... (望遠端只剩 F5.6)
  • 14 組 18 片的光學結構,包括 1 片 XLD 超低色散鏡片、2 片 LD 低色散鏡片、2 片雙面非球面鏡片、 2 片玻璃鏌鑄非球面鏡片
  • 7片圓形光圈葉片
  • 廣角端最近對焦距離為 19cm,放大率達 1:3.1
  • 望遠端最近對焦距離為 80cm,放大率達 1:3.8
  • 鏡頭口徑為 67mm
  • 體積為 74mm x 117mm,僅重 575g
 

外觀

以全幅的鏡頭來說,這顆有著 F2.8 光圈起跳的旅遊鏡著實可以叫做輕巧,無論在體積、重量都和他的兄長 (?) Tamron 28-75mm F2.8 DI III RXD 相約,而且因為外觀質感設計得十分類似,擺在一起對於不算熟悉的朋友應該難以分辨...
 
鏡頭 28mm 的起跳是本鏡頭頗為可惜的一點,但可以理解;如果勉強要做到 24mm 起跳而令體積重量加大,同時表現還沒那麼好時似乎損失更大,畢章 28mm 或 24mm 其實都不是很廣,像筆者的習慣本來就會用其他機身用超廣鏡 12 / 15mm 鏡頭,所以對於28mm起跳是尚可接受。
 
↑這顆旅遊鏡在平衡性在 Sony全幅機身上還算不錯,大小重量適中
 
↑兩支鏡頭幾乎一模一樣,28-200略短1mm,短寬1mm,略重25g而已...
 
↑28-200全縮可以有如此之短似乎和他兩截式鏡身設計有關
 
↑變焦環的阻尼感和 28-75差不多,算是相當適中,鏡頭上也有鎖定鍵避免移動時垂頭問題
 
 

光圈下跌速度不會過快

Tamron 28-200mm F2.8-5.6 的確在光圈是看起來比過去很多旅遊鏡大了半級左右,例如可以看看 Sony FE 24-240mm F3.5-6.3 這支旅遊鏡,就是蠻典型的光圈帶,那大了半級是不是沒什麼必要?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其實還需要看一下中間焦段的最大光圈是多少...
 
  24/28mm  35mm  50mm  70mm  105mm  135mm  200/240mm 
Tamron F2.8 F3.2  F3.5 F4 F4.5 F5 F5.6 
Sony F3.5 F4 F4.5  F5.6 F6.3  F6.3 F6.3 
上表中 Sony 那顆的光圈跌速是蠻典型的樣子,最大光圈掉得十分快。而 Tamron新的這顆到 105mm 左右都仍有 F4.5的光圈,可以看到部分焦段的光圈和 Sony 那顆一比相差甚至達一級。
 
光圈大一點在光線稍差的環境總是比較有利一點。再者,一般來說最大光圈都不會是最佳表現,縮一至兩級方為最佳成像,所以這樣一想,如果原本的最大光圈大一點,大家一樣縮1-2級光圈後的光圈也是相對大些,使用的靈活性就更高。
 

令人驚艷的解像力,但色差表現較弱

很多人可能說會說,旅遊鏡就別要求那麼多了,是沒錯,但人總是貪心,如果整體表現平衡,光學能力強一點的泛用性就會更好,對吧?如果你追求是極緻畫質,那再強的旅遊鏡大概都不適合你的。不論如何,過去尤其是全幅鏡頭上的旅遊鏡頭大多是差強人意,畫質通常前半段合格,後半段雞肋,對焦速度平平等等,是蠻多人對旅遊鏡頭的印象。
 
筆者目前主力相機是 Sony A7R IV,是一台畫素高達 6000萬的機器,鏡頭的光學表現好壞就會越為明顯,所以這顆Tamron 28-200mm 剛出來是,說實在是既期待又拍受傷害,但實拍下來實在令人驚艷,居然和 Tamron 28-75mm F2.8在解析力上不少情況可以說伯仲之間...
 


↑這是 28mm 光圈全開下的 JPEG 直出實拍
Sony A7R IV, ISO 100, F2.8 1/1250s


↑上圖 100% 裁切,左:中央,右:極邊緣


↑這是 200mm 光圈全開下的 JPEG 直出實拍
Sony A7R IV, ISO 100, F5.6 1/360s


↑上圖 100% 裁切,左:中央,右:極邊緣

但在色散表現上,Tamron 28-200mm F2.8-F5.6 基本上全焦段在光圈越大時都可以看到略微鬆散或帶一點點紫邊,尤其是廣角端光圈全開的情況下明顯會有色散及不夠紮實的情況,縮光圈1-2級後已大有改善,唯紫邊有時怎麼縮光圈都多少可見。不過如果你像筆者一樣主要是用 RAW 拍攝,要修正這種紫邊的在 Lightroom 問題不大。


↑像這種對著太陽拍的情況,紫邊就會更為明顯
Sony A7R IV, 28mm, ISO 100, F9, 1/80s


↑上圖 100% 裁切,示範一些色散情況

實戰! 和 Tamron 28-75mm F2.8 的戶外實拍 100% 裁切對比

接下來我們一同用戶外實拍觀察一下這顆 Tamron 28-200mm F2.8-5.6 DI III RXD 和 Tamron 28-75mm F2.8 DI III RXD 的實拍 100% 對比,在實拍時皆有上腳架,用兩秒倒數,手動對焦等拍攝。

實拍上,首先發現就算兩者同時使用 28mm 最廣焦段時,28-75就是會比 28-200略為廣一點點...


↑同焦段下,28-75的廣角端就是會比28-200略廣一點點,像圖中兩者明明都是 28mm ,但略廣的是 28-75,而紅框則是 28-200拍攝到的範圍


廣角端 28mm

28mm焦段下的實拍,筆者分左中右三個地方做 100%裁切,光圈全開下兩支鏡頭均有略明顯的色散,解像力在中央表現均十分優秀,F2.8-F5.6時似乎 28-200 還略優於 28-75,F8以後 28-75表現則更優。

但在邊緣表現上,左側及右側的實戰表現兩者相反,左側邊緣以 28-200 有些略好,右側則是 28-75更佳,筆者不排除是合焦處可能略有一點出入,又或者左右側的房子距離稍稍不一,又或者手上的鏡頭有輕微偏離中心的情況。

整體考慮下來,28-200的廣角端除了在光圈全開的邊緣有可能明顯較弱之外,其餘表現均頗為出色。


↑ 28mm的示意裁切位置圖


↑ 28mm的中央 100%裁切比較
左: Tamron 28-75 FE, 右: Tamron 28-200


↑ 28mm的左側邊緣 100%裁切比較
左: Tamron 28-75 FE, 右: Tamron 28-200


↑ 28mm的右側邊緣 100%裁切比較
左: Tamron 28-75 FE, 右: Tamron 28-200


望遠/中焦段 75mm

至於在 75mm 這個焦段的表現筆者也是頗為關心,試想想,28-200在 75mm 時仍有 F4 的光圈,某程度上可以視為原本 28-75mm F2.8 的小量變動光圈版,如果 28-200 在這個焦段表現仍不差,原本的 28-75mm F2.8存在的必要性就會減弱。

實拍的比較上筆者一樣分左中右三個地方做 100%裁切,在中央可以看到兩者在光圈全開時,色散較廣端還會再明顯一點,而且 28-200 的色散相對來說還少一點,但 28-75mm 收一級光圈,色散即大為改善,比起同期 28-200mm @ 75mm F4 會明顯好上一些。再往下的各級光圈兩者表現均十分優秀,28-75mm會再略為銳利一點。

至於在75mm焦段左/右側邊緣表現上,雖然沒有廣角端那般明顯,但也是左側 28-200略好,而右側 28-75略好的情況。不過這次左右側裁切的房子應該有比較明顯較不在同一焦平面的可能,所以僅供參考。

整體考量下來,28-200在 75mm 的焦段雖然略較 28-75略為不銳利一點,但相去不遠,表現比起廣角端似乎更為出色。


↑75mm示意裁切位置圖


↑ 75mm的中央 100%裁切比較
左: Tamron 28-75 FE, 右: Tamron 28-200


↑ 75mm的左側邊緣 100%裁切比較
左: Tamron 28-75 FE, 右: Tamron 28-200


↑ 75mm的右側邊緣 100%裁切比較
左: Tamron 28-75 FE, 右: Tamron 28-200


望遠端 200mm

最後的 200mm 端就是較28-75「多出來」的焦段,過往不少旅遊型鏡頭在最望遠端常常會有"慘不忍睹"的情況... 還好,最望遠端的表現也是令人驚喜,光圈全開就有十分可用的解像力,縮光圈的變化不大,色散似乎怎麼縮光圈都會存在,所幸不算嚴重。

這樣的表現筆者有時都可以拿他去做「小鳥炮」了... 借著 Sony A7R IV 的 60MP超高畫素,就算用 APS-C Mode仍有 26MP 的高畫素,此時就會有等效 300mm 的焦距,一些比較不怕人的動物已經可以說是在可拍攝範圍,筆者在文末也有分享一些照片及原圖供各位參考。


↑200mm示意裁切位置圖


↑ 200mm的 100%裁切比較
左: 中央, 右: 左側

耀光與鬼影

不少鏡頭在面對強光下多少會出現奇怪的反射令畫面多了奇怪的光班/光點/耀光等,現代鏡頭很多都會有自家專利的鍍膜減少這些鬼影的發生,整體來說這顆鏡頭表現算是還不錯,雖然有一點耀光及鬼影,但都在筆者可接受程度,我用以下影片實拍用此鏡頭面對太陽移動時,可以清楚看到其程度。

 

20200630_R4_1003

變形不明顯

現代不少鏡頭都有所謂的「數位修正」用來「遮醜」,一般來說數位修正通常最有效在變形控制、邊緣失光及控制部分紫邊失散等情況。

筆者也不排斥各類的數位修正,只要處理得宜,不影響到實際拍攝實在無妨,所以本文也不會去特別把數位修正關閉或者故意拍RAW然後不修正看他原本是「多醜」。

這顆鏡頭也有數位修正的功能,修正後變形控制其實已十分良好,實拍一般不易察覺有變形,所以本段就偷懶不貼圖了。

 

邊緣失光

如上段所提,數位影正也是會「優化」邊緣失光的情況,這顆鏡頭如果關閉數位修正,邊緣失光的情況會更為明顯一些,大約是一級的程度,但沒必要為什麼要關了數位修正呢?

基本上,所有焦段在光圈全開下都有一點邊緣失光,通常略收一級後邊緣失光已十分不明顯,其實就算在光圈全開下,拍攝的主題背景如果不是太明顯純色像天空的背景,邊緣失光一般也不太會特別注意到。


↑廣角端光圈全開邊緣失光明顯,但縮一級後幾乎完全修正


↑望遠端邊緣失光相對明顯一點,縮兩級左右也幾乎沒有問題

 
↑室內拍攝時的邊緣失光其實並沒有那麼的明顯
左: 28mm F2.8, 右: 28mm F4

對焦速度

此部分筆者也懶惰實錄,容許筆者用文字描述。這顆鏡頭和 28-75mm F2.8 一樣使用 RXD高速靜音對焦馬達。所以大概也可以預期他有怎樣的表現,大致上和28-75十分類似,就是 AF-C 十分快,和原廠鏡頭相近,而 AF-S 普通,但比起 28-75還是有略快那麼一點就是。不過以 Sony 現代的 FF 機身,我也早已習慣幾乎什麼時候都是 AF-C 對焦,比起過去時代實在方便不少...

 

沒有防手震影響大不大?

Sony 現代的 FF 機身都有內建五軸防手震,能力筆者只能說尚可,比起筆者另一台主要用的 Olympus E-M1 II 實在有明顯的差異。所以 28-200沒有像 VC 或 OSS 這類光學防手震是不是不能用?似乎也未必,不然過去拿單眼時,沒有防手震的鏡頭難度通通要填海?起碼現在也有個「堪用」的 Sony 機身五軸幫忙一下,只要你有良好的拍攝習慣,好的攝影姿勢,筆者覺得也無大問題,我分享一段手持等效 300mm (APS-C Mode) 下拿此鏡拍攝兔子的影片,大家可以看看這樣的穩定度能不能接受。

Tamron 28-200mm F2.8-5.6 @ 200mm handheld video shooting

 

頗強的最放大率

放大率也是本鏡的亮點之一,幾乎所有焦段均有頗為可用的放大率,這樣在日常生活拍攝或者偶爾當當小微距鏡皆十分便利。放大率尤以廣角端的 19cm 1:3.1最大,而望遠端則仍有 80cm 1:3.8的能力,成像表現還算不錯。

 


↑最望遠端的放大率仍有 1:3.8,加上 APS-C Mode 都可以當成小微距鏡用了
Sony A7R IV (APS-C Mode), 200mm, ISO 400, F8, 1/640s

還算可看的星芒

本鏡和 28-75mm F2.8 一樣擁有7片圓形光圈葉片,星芒的樣子其實也就差不多,點光源夠明顯時,F5.6開始有較明顯的收縮,F8會再明顯一點,F11大概是最好的平衡點,為什麼不用 F16? 雖然星芒是會再好看一點,但繞射效應開始明顯,解像力下降令筆者不喜好使用。


↑比較大的點光源在 F8 後星芒其實已經開此明顯
Sony A7R IV, 28mm, ISO 1600, F11, 1/3s


↑比較小的點光源要看星芒基本上至少 F11會明顯一點
Sony A7R IV, 90mm, ISO 200, F11, 3.2s

小結與更多實拍

優點 一般 可以更好
  • 整體令人滿意的畫質
  • 方便的焦段,一鏡可以包辦不少場景
  • 全段焦有不錯的放大率
  • AF-C對焦速度快速,大致準確
  • 體積重量尚算輕巧
  • 價錢以這樣的表現應該算是十分好
  • 抗耀光能力平平,但尚可接受
  • AF-S對焦速度普通
  • 全焦段在光圈全開下或多或少有點邊緣失光及色散
  • 星芒樣子普通,也只能接受
  • 28mm起跳有點可惜
  • 全焦段光圈越大時,逆光下紫邊多少可察覺
  • 廣角端光圈全開時,邊緣色散有點明顯

以全幅系統,尤其 Sony 的全幅系統下,稱他為最強全幅旅遊鏡應該不為過,廣角端 F2.8 的光圈也算是一種創舉,雖然比起很多F3.5起跳的旅遊鏡也大不了多少,但有時弱光下就是有利了那麼一點,想想那些 F1.4 vs F1.8的鏡頭,其實有時的差距就是大了一點。

另一個亮點還是在於實際全焦段的成像畫質普遍十分紮實,比起過去很多全幅旅遊型鏡頭都要好上十分多,不少情況下還可以和 28-75/2.8 有著差不多的實戰能力。

當然,如果你是絕對畫質優先派的朋友,這類型的鏡頭肯定是不適合你的,旅遊型的鏡頭貪圖的是其便利性,筆者在沒必要的情況下,其實頗為不喜歡換鏡頭,尤其是 Sony 的全幅系統,跟據經驗,再怎麼小心,幾次換鏡頭之後,總會有不小心入塵的情況,最怕就是當下沒發現塵點同時又是在錄影,回家看到時簡直是悲劇,錄影的塵點可不像照片塵點好處理。

Sony FE 24-240mm F3.5-6.3 OSS?

我想不少朋友大概會為本鏡只有在 28mm 起跳感到可惜,的確,但如果硬是做成 24mm 起跳,但畫質大幅下降,或者體積重量大幅增加時,我想這樣的情況也許也是大家樂見?Sony原廠的 24-240mm表現平平,24mm時雖然可用,但邊緣成像差強人意,多少有點可惜;同時最望遠端的 240mm表現也是有點雞肋,所以多出來的兩截有沒有用就見仁見智;再者,24-240mm明顯比起本鏡大及重上不少,也是值得考量。

Sony FE 24-105mm F4 OSS?

這支無疑是好鏡頭,當初筆者在 28-75/2.8 及此鏡頭之間猶豫了很久,最後是都買回來實戰完再說,詳情請見此文連結。回到24-105和本鏡頭的最大區別就是本鏡頭多出一截 105-200mm這一段,實不實用要看個人拍攝習慣而定,以筆者的習慣最常用的焦段多是15-200mm左右的範圍 (可惜不會有這種鏡頭,不過就算有,不是超大超重就是表現超差吧),所以對於筆者來說 24-105mm 顯得有點太短,同時也是較肥及重。

Tamron 28-75mm F2.8?

這... 幾乎整篇文章都有提到這兩支鏡頭的比較,我想各位心裡應該有個底了吧?不是說 28-75不好,只能說 28-200mm在 28-75mm 這一截有著十分不錯的表現,多少會令 28-75 的存在必要有一點減弱,在畫質不會差太多,但便利性差很多的前提下,筆者是會選擇便利性了。

最後小結

如果你也是使用 Sony FF 系統,想日常方便有支紮實的隨身旅遊鏡,Tamron 28-200mm F2.8-5.6 DI III RXD A071 是值得考慮的好鏡頭,當然如果你不怕辛苦,以畫質優先取向的朋友,原廠的大三元仍舊是最佳選擇,旅遊鏡再怎麼強,當然就還是旅遊鏡。

最後筆者分享更多實拍,本篇實拍均為JPEG直出,大部分圖片點擊可連結原圖,原圖僅在右下角加上浮水印,未有任何其他修改,點擊圖片可以下載原圖,未經同意請勿隨意轉載,謝謝。


↑這隻加拿大雁不大怕人,都快爆框了
Sony A7R IV, 77mm, ISO 320, F7.1, 1/160s


↑剛吃了一餐的蜂鳥在樹上休息,很好拍
Sony A7R IV (APS-C Mode), 200mm, ISO 1600, F8, 1/320s


↑這兔子跟了牠好一會後終於慢慢找到機會拍
Sony A7R IV, 200mm, ISO 640, F5.6, 1/160s


↑最近疫情下工作人員、游客都要戴口罩了
Sony A7R IV, 28mm, ISO 100, F9, 1/160s


↑最近疫情下工作人員、游客都要戴口罩了
Sony A7R IV, 200mm, ISO 100, F5.6, 1/125s


↑弱光下,光圈略大一點還是稍微有幫助一點
Sony A7R IV, 28mm, ISO 1600, F2.8, 1/5s


↑有時為了略深一點的景深,光圈還是需要微收
Sony A7R IV, 28mm, ISO 800, F4.5, 1/15s


↑光圈全開下的畫質仍是可圈可點
Sony A7R IV, 28mm, ISO 640, 1/15s


↑Bellagio賭場內那花園最佳的主題是日本/春天等
Sony A7R IV, 113mm, ISO 500, F4.5, 1/60s


↑本鏡整體畫質令人滿意,目前賭城遊客是相對少
Sony A7R IV, 28mm, ISO 100, F11, 1/30s